吉他不就几片木头加几根钢丝吗?
相信前段时间,大家都被某品牌的抢注事件刷屏过。不是我不想发表评论,只是我想等事件稍微发酵一下,看看清楚再有所评论、探讨,也不迟。
果然等待没有让人失望,该事件的主人公竟然说出了类似“吉他不就是几片木片、几根钢丝”这种无法更外行的言论,仅凭一句话就否定了全世界制琴师几代人的努力,也让刚刚有所起色的国内制琴行业,又一次站上风口浪尖。这个年轻人并不知道,这么一句口轻飘飘的不负责言论,会给多少初学者、不知情的外行人留下“吉他不难造”的错误印象。
不过,事情已经过了,只是8月之后,再无“泰勒”。在此,本人只是想尽一点绵薄之力提醒大家,吉他是不难造,但造成能够被反复把玩欣赏、甚至登上艺术殿堂的吉他,并不会比任何艺术创作容易。无数的制琴师穷尽一生的追求,也只是为后来者提供了研究样本,以及实物模型。
如果你花了很多金钱和心思在吉他上,我相信你也会无怨无悔。
好了!
严肃完了,开始讲本周的内容。
这一种,想和大家聊的是:
吉他上的“系统概念”
当我还是初学者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吉他的最终声音品质,是随着材料线性提升的。当然,现在我想大多数的普通吉他爱好者还是这么认为的(本号老读者除外,哈哈哈!)。
一旦任何乐器被生产出来,便意味着其价格代表了其“材料+设计+制作工艺”的整体打分,任何一个环节拉胯了,肯定会直接在价格上产生波动。
我会从目前吉他行业的氛围引入,加上一些吉他修理设计上的概念,让大家可以更清楚的理解吉他的所谓的“系统”是由多少元素组成的。
从玩儿材料到玩儿设计
玩吉他自然离不开材料。早年间,或者说也就是前几年,基本上大家都会觉得玫瑰木的琴就是要比桃花芯的贵,已经是思维定式了。然后,由于高端手工吉他的兴起,加之国内无数玩家和乐手、包括我这样的小媒体们一起“开眼看世界”,如同普罗米修斯盗火种一般,给了国内无数玩家刷新了三观,大家第一次发现,原来七八万买一把桃花芯的吉他也很正常,原来吉他光光的不带任何鲍鱼母贝,也是可以显得非常高级的!
(这两年被抄疯了的Ryan...)
于是乎国内大部分的厂商,就把眼光放到了设计上。大家仔细想想,这几年是不是突然出现了很多不同于传统马丁那样的吉他设计?是不是乐器展上看到的吉他,开洞的位置五花八门了?只要这个洞的位置演奏的时候不被你身体挡住,都可以给你挖出来!一个不够就挖一排!
其实也能理解,竞争如此激烈,你不挖洞不抄点设计,别人也会那么干。或者就干错和国内某些塑料吉他品牌一样,干脆就错开竞争领域,也是个很不错的思路,因为没人能保证以后人造材料不比天然材料好,设计上多花点心思,用更低的成本挣更多的钱,非常符合商业逻辑。
细节见真知
这点我相信,干过吉他维修的朋友一定非常有同感:
很多时候同一品牌的吉他,
不修个几把,
还真不知道它好还是坏。
前两年一些专门抄袭独立制琴师设计的“新锐手工吉他品牌”,外观上费劲心思的做的引人注目,却鲜少真正的有人愿意去花很多时间调整音色。直到琴出问题之后,发现内部结构粗制滥造、钢筋无余量、八度音不准等等基本吉他的制作基础都有问题,这和现在大家都嗤之以鼻的饭圈文化又有何区别?认为它好的时候满眼都是它,时过境迁却发现自己被收了智商税,当然还不愿意承认。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被某些演奏家或者乐手带火之后,引起购买热潮,再逐渐降温,甚至被资深玩家看做是笑话般的存在,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里面的事情,知道的人不会太多)
再说到维修,无论是新琴还是老琴,不少朋友会选择找到商家进行手感调整、整体的保养等等的项目。但是!!!在进行任何维修,甚至一般维护时,必须非常谨慎地做出决定。它们不仅可以深刻地改变声音,还可以影响乐器的响应甚至寿命。与制琴师或者调琴师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你们之间,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以更好地确保终生享受你的吉他。
不必要的维修或改动,
会削弱吉他的声音
在最坏的情况下,给不称职的制琴师进行维修或者保养,会显著缩短吉他的使用寿命。原声吉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是脆弱的乐器,容易受到湿度变化和一般使用磨损的影响。哪怕只是一个玩吉他多年的老琴迷,我也目睹了、甚至自己也经历了非常多糟糕的维修,这些维修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
一个合格的制琴师或者维修人员,通常会问四个问题:
演奏手感如何,声音如何,音准如何,整体是否稳定。
如果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好”或“是”,那么吉他通常没有问题。当人们试图解决不存在的问题时,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就比如过分追求超低手感,或者想对吉他进行改造。在很多时候,其实玩家自己想对吉他的声音进行“升级”,最后却让吉他丢失了最初较好的状态。
(琴桥打薄的雅马哈放上正常下码)
以琴桥为例,一种普遍的调整手感的建议的修复方法是削薄琴桥,这是一种已经存在多年的手感改造方式。确实,的确有时需要适度的把下琴桥打薄,但话又说回来,这只是对手感修复的“饮鸩止渴”,通常要是制琴师要是告诉你需要打薄下琴桥,就通常就是意味着你的琴颈角度绝对是出了问题,琴颈重置才是真正的解决方式。因为最终,最有可能结果就是依旧要琴颈重置,并且换一个下琴桥。而我问过几乎所有的制琴师,都告诉我琴桥的改动对吉他的声音改变是比较明显的。
吉他这个系统里,
细节往往影响全局
吉他的组成部件里,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是Bridge Plate。其实说真的,我也不知道Bridge Plate对应的中文,姑且叫它桥板吧!同样,这个区域由于是固弦锥所勾住的地方,所以时间久了的确会有一定的损耗,也就有了琴友想要进行更换。更换桥板最大的风险就在于,维修者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原来的制琴师对于面板的调校,而如果只是出于加强桥板强度来更换桥板,势必会对吉他的声音产生负面的影响。
琴桥板是传导震动的重要部分,对吉他的声音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如果如非完全必要,就不要改变。
道不完的影响
我当然也知道,我这一次的推文,也无法尽数将吉他这一个蕴藏于一个“木盒子”内的声学系统诠释的淋漓尽致。但我相信看完今天的推文和例子,大家一定会对吉他这个集众多细节于一身的小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懂琴的老大爷)
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不再有人(至少本号的读者)会认为,吉他只是单纯靠木材和铁丝组装起来的玩具。能说出这样话的人,我建议还是去玩乐高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