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崴了影响拉大提琴吗?
拉琴是个全身运动。
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园不大,里面有一块小篮球场。
小时候去上课,在操场旁边遇到了宋老师。
老师说,足篮排三大球,永远不许碰。
我问为什么,她说防止手脚受伤。
我问那为什么有人打,她说这些是学声乐的。
我问脚崴了影响拉琴吗,她说:“嗯?”
上面两张图有细微的差别。论坐姿,两个都是正确的。区别是,左图的屁股接触椅子的面积更少,坐得更“浅”,右图坐得更深。哪个正确呢?
成了大师之后,怎么坐似乎都行:马大师、罗大师可能都是右图坐法,甚至更躺。但如果你不是大师,尤其如果是刚开始学琴,最好还是按左图坐。否则老师可能会给你一电炮。
需要知道,拉琴是个全身运动,肢体前后左右的晃动,是为了辅助演奏,而不是故作投入、哗众取宠。
右图的坐法,坐得太稳。“大局已定”,腿脚的力量就用不上。上半身如果想做动作,就只能靠屁股使劲,这很难办到,所以演奏姿态就被锁死了。
左图的坐法,脚能用上力,上半身可以借助脚蹬地的力量,更大幅度地运动起来。而且这种作法坐法方便两腿调整前后位置和打开角度,进而影响琴身的角度,可以让演奏更灵活。
所以说,脚崴了是会影响拉琴的,这不是夸大其词。
接下来聊聊屁股。
小时候我们经常懒得用防滑垫,会找地面上的坑,把琴腿戳在里面练琴。有时坑的位置离椅子比较近,我们又犯懒不想挪椅子,就屁股往后一挪,把琴腿扎进坑里。乍一看,姿势也挺正确,但很快老师就会给一飞脚,骂道“屁股那么懒吗!坐起来!”我们就赶紧乖乖地把椅子往后挪,直到屁股只坐椅子的边沿。
我们记住了一句话,并重复给学生:演奏者的屁股没有安稳休息的福分,永远要半个屁股在琴凳上。其实这话还不对,应该是四分之一个:从前后的角度讲,应该只坐一半;从左右的角度讲,演奏者身体活动起来,左右两瓣半屁股不应该同时挨在椅子上。所以一半屁股的一半,是四分之一个屁股。
(一篇文章里说这么多个屁股,会不会被限流啊……)
再聊聊椅子的高度。
以往我会这样决定椅子的高度:学生以演奏姿势坐下后,大腿与地面平齐。但我几次看到一些个子并不太高的演奏家,会要来两个凳子,叠放在一起,以增加高度。
经过尝试,我发现略微调高椅子的高度,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会让演奏者的身体更前倾,更主动,更自由,甚至更有侵略性和感染力。当然这可能也会更累一些。各位老师不妨自己试试,也让学生尝试不同高度的椅子。
最后,我要带个货,推荐给大家一把我觉得值得拥有的琴凳:
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高度可调节。把椅子腿收到最短,六七岁正常身高的孩子就可以用;伸到中等长度,它就和普通椅子一样高了;还能再额外伸长一些,给个子特别高的人用。椅子腿下端还有个微调,用来减少凳子的晃动。我实在受不了凳子在地上放不平。
第二,坐垫和靠背厚实舒服。一天几个小时课上下来,我确实觉得需要好好对待自己的腰和屁股,更别提每天练几个小时琴的孩子了。
第三,可折叠收纳和携带。这个的优势也不用说了。四处演出能带一把自己的凳子是个比较值得炫耀的事。
能同时满足上述三个要求的座椅不太常见,我见过一款三千多元的,没狠下心买,后来等到了这把椅子,觉得似乎找到了完全替代品。